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周一书,第四十四期(20140531):《投资者的敌人》 .作者:朱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2月第1版。

一、整体观感:

1、如作者在第一章所述,作者写作本书的主题是,希望通过本书帮助各类投资者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更好地了解金融和投资。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不是外国的阴谋策划者,也不是本国的政府和监管层,也不是上市公司或者金融公司,投资者面临的最大敌人其实是自身,以及对于金融和风险的有限了解。这句话对于散户投资者而言,重要性最大,后面还要谈及;2、作者朱宁是耶鲁大学金融博士,研究生期间就师从罗伯特席勒,所以作者在本书中与读者分享得最多的是行为金融学理论成果和前沿研究,以平时不过的语言,结合不少中外案例,深入浅出地提出见解和建议,希望帮助中国投资者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投资理念,调整投资策略;3、金融的思维方式,可能与人类日常思维方式截然不同,它要求我们将自己理解为“既活在当下又活在未来的物种”。人类思维在作出决策时,理性和天性的矛盾,投资者的敌人,通过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结合(即这里的行为金融学),可以得到恰当揭示:不安分的心态、不分散的组合、不淡定的择时、不明智的选股、不给力的基金、不理性的大脑等等。

二、细节心得1不安分的散户:散户投资不利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其实是散户自己造成了投资损失。简而言之,交易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应该是信息,或者信息上的优势。这方面,散户交易干不过机构投资,只有被忽悠被牵着走或者说被诱导的份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金融机构,都可以玩弄散户于股掌之间;2房地产泡沫:房地产行业一直是泡沫经济比较眷顾的行业,也是分析金融创新和金融危机之间关系的重要方面。摩天大楼建成之时,即市场衰退来临之日。因为经济过热和金融创新带来的泡沫,以及其中隐含的债务和风险,在一次次的历史性危机中反复展现,背后必定有政府的推手,也有对金融行业责任的反思,但作者认为更需要反思的也许是投资者自己3、过度自信:心理学和行为金融学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投资者在对于信息准确性、投资能力、真实投资收益的判断方面存在的过度自信,都对投资者的收益和风险直接产生不好的影响(书中主要列了四条)。但书中更精彩的是过度自信的高管,尤其表现在收购兼并的信心和行为方面。关于政府和监管层的过度自信,也广泛存在于经济生活和金融决策中,书中也有许多案例。

三、个人理解:1、在再次聆听席勒教授讲授资产泡沫之后,在记述席勒教授《非理性繁荣》一书之前,决计要记录他学生的一本书。本书很通俗易懂,可以结合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与塔勒布《黑天鹅》一起看,书中也有反复提到了这两位作者的思考,在“难读的历史”中论述房地产泡沫时,对其恩师席勒也有引用他老师的结论:美国的房地产投资收益率平均只能赶上美国的通胀率; 2、个人认为本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是“过度自信的高管”、“损人利己的高管、“投其所好的高管”,让我在趣读中对公司高管多了许多认识。其中对收购兼并、包括高管薪酬在内的激励机制、IPO融资以及债权融资的时机选择和方式选择,让我更加明白老师曾经说的懂得经济学分析是多么地重要。当然还有两章也值得大力推荐,分别是“风险管理”和“何去何从”;3债券市场的发展与改革:作者直接点明,这可能是一石多鸟的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国内当前的众多经济挑战,比如宏观层面的天量流动性泛滥和微观层面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居民投资渠道有限之间的矛盾,比如地方政府融资难题,唯有通过债券市场创新与变革来改变。惊喜的是,作者提出了IPO难题、中国股市的一二级市场定价割裂的问题,也有可能在债券市场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得以解决。这和我三个月前与老领导的文章意见高度一致。只是我感觉自己驾驭不了这个思路,文章详见《金融市场研究》2014年第5期《危中有机,倒逼金改——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与创新路径这里只摘录一部分:“中国的信用建设,不能看股市,要首先看债市,没有这个基础,市场化和法治化就无从谈起。毕竟要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市场无序的问题。公司是承担有限责任的主体,企业圈钱后的严刑峻法,在中国是失效的。所以在利率市场化浪潮中,不能忘记信用市场化,利率自由是技术和表象,信用基础是立法是定规。黄奇帆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前要有很多准备的观点,和信用市场化是其实是一个逻辑,只不过我们这里并没有强调优先次序问题(黄奇帆强调了“打牌顺序”),还是侧重于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化融资,具体依据企业的不同需求、不同资质条件而定。”

 

 

话题:



0

推荐

余吉力

余吉力

10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