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周一书,第四十五期(20140608):《非理性繁荣》(第二版).

作者: 罗伯特·希勒 (Robert F .Shiller)  译者:李心丹 陈莹 夏乐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1

英文名:Irrational Exuberance( Second Edition). 

一、整体观感:

1、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述,作者写作本书第一版时,研究的是在新千年之际几乎遍布世界的“股市繁荣”,研究的是投机性市场的行为、人类易错性以及资本主义体系的不稳定性。在不幸言中股市泡沫危机之后,作者在第二版进行了相当多的修正——由态度改变、非理性理念、注意力转变导致的变化是改变经济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经济发展结果和前途的重要因素。作者在第二版(英文版成书于2005年)中正确预测了后来的金融危机——房地产泡沫,可以说恰到好处地扩充了论点;2、有人说,本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以一种更加清晰和彻底的方式展示了那些可能动摇经济运行和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市场泡沫的产生和破灭。罗伯特·J·希勒教授通过大量的证据来说明,如同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美国2005年的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隐含着大量的泡沫,并且最终房价可能在未来的几年中开始下跌。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许多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这使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产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因此,非理性繁荣并没有消失,只是在另一个市场中再次出现;3、大涨之后必定大跌,甚至是金融危机和全球性衰退,这种极端后果的一个有力的例证就是1990年以来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泡沫崩溃所蕴含的风险比人们认识到的要大得多。希勒教授认为,应对投机性泡沫的首要办法是采取鼓励交易的政策,给予人们更多的机会去参与更广泛、更自由的市场,而非采取关闭和限制的方法来干预市场。最终摆脱“非理性繁荣”困境的途径在于社会制度的改进,比如提升道德规范和金融职业标准,比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建立日臻完善的金融机构来更有效地控制真正的风险,运用温和货币政策抑制投机性泡沫,增加保险品种以保障人们的收入和住房,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资选择。

二、细节心得1非理性繁荣:本词的来源是格林斯潘的一次原本沉闷的讲话,这个用来形容当时股票市场中投资者行为的词顿时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全球股市应声而落(日经指数下跌3.2%,香港恒生指数下跌2.9%,德国DAX指数下跌4%,伦敦FT-SE100指数一天内下跌4%,美国道琼斯指数一开盘就下跌了2.3%),从此这个词也广为流传;2房地产市场泡沫:房地产行业一直是泡沫经济比较眷顾的行业,也是分析金融创新和金融危机之间关系的重要方面。但房地产泡沫和股票市场泡沫一样神秘莫测,关于泡沫的流行解释,比如人口压力使得土地资源日益枯竭,需求增长引起建造成本的攀升,国家降低利率来应对全球经济衰退但引起了房地产价格上升等等,都没有准确解释真正原因,都会找到历史上反对的证据。作者在书中系统讨论房地产价格波动,理解市场泡沫及投机,将其作为一系列难题并提出解决办法3、导致非理性繁荣的因素:书中分三大篇作出解释的尝试,第一部分是结构因素,包括“市场经济的极速发展、互联网、生育高峰、媒体对财经新闻大量报道、分析师越发乐观的预测、固定缴费养老金计划的推广、共同基金的增长、通货膨胀回落及货币幻觉、交易额的增加”等12个诱发因素和“形成旁氏过程”的放大机制。第二部分是文化因素,包括新闻媒体的渲染,新时代(乐观主义、这次不一样)的经济思想,新时代与全球泡沫。第三部分是心理因素,包括股市的心理定位和从众行为与思想传染。

三、个人理解:1、这本书较之前记录的《金融与好的社会》、《新金融秩序》要难读得多,所用数据、引用文献无数,图表也很有力,时间跨度很长,每一章节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学术文献,确实彰显了诺奖得住的深厚功力。与之前两本书还有不同的是,之前两本书更多凸显的是理念,比如之前两本书其实都有很浓郁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普惠社会的金融理念,这本书更多的是证据,更多的是提示极度繁荣之后的崩溃; 2、书中的每一个命题都可以作为一个大课题研究,比如除了包括羊群效应、反馈环机制与过度自信等在内的行为金融外,现在可能比较热或者很有意思的有:媒体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研究,市盈率与长期收益之间的历史关系,股息变动和股票价格变动等等。对于非理性繁荣给我们带来的关于政策的思考,更有意义,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不但包括个人的,也包括机构和政府的。作者认为这个根本问题也是需要我们严肃认真对待有许多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有效市场理论”的主要原因,无论这个理论同意该理论对错与否;3房市、股市与债市:从作者给出的两个图可以看出,房市与股市的走势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相关关系的,统计分析表明,住房价格走势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而股市更多地接近于随机游走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效市场理论成立,尤其是股价的下跌并不是暂时的意味着连续性,甚至可能持续十年以上)。让人吃惊或者会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在考虑通胀因素后,购房相当于股票收益来说,是一件收益较低的长期投资,如果不是因为购房有庇护、免税和其他服务等潜在的好处,还有租房会产生的道德风险等坏处,买房这种投资相对于股票投资交易,其不同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然而我更加感兴趣的事情是股市与债市之间的关联,作者以对“股票优于债券”理论的质疑,揭示了投资文化中投资者对风险的“学习和忘却”,我认为这也深层次地解释了非理性繁荣一度出现的根源。实际上,股票优于债券的“事实”是不存在的,很多人拿成功者或者自己过去的业绩忽悠大众,历史上的业绩越好,未来30年股票形势不好的可能性,您可以自己思考一下,也可以参考一下历史上一百年的股市,不要拿股市最好的时期和固定收益一般平均水平比,也要考虑到单只股票您可能亏得底都不剩,因为什么时候都要记住:股票有一个基本原理——股票是对公司现金流的剩余索取权,也就是说只有在兑付了其它所有债权之后,其剩余部分才属于股票持有人。股票的高风险性是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掉了,政府对在股市上亏损的人没有任何应提供的福利措施。作者在1991年对美国机构投资者所作的问卷调查中明白了“股票优于债券”的投资文化,并在这种必然引致非理性繁荣的投资文化中,进一步警示长期投资者也应该认识到股票投资的风险性,作者正确地认识到了“对共同基金的热情被认为是一种投资热,而不是源于对事实的了解”,这种说法同样适用于分散化投资与长期持有,人们并不知道股价的下跌有时候会持续几十年。这一段何其精彩!基于此,我还有一层理解,债券市场才是真正发展机构投资人所必须的,由于种种原因,个人直接进入债市无利可图,同时对促进债市有序健康发展无益,但机构投资者或者公募基金的机构运作,可以通过规模化和技术化,在提升债券市场功能的同时,帮助个人投资者投资与理财。如果,债券市场发展过程中,没有壮大机构投资人,提升机构投资者服务能力,股票市场中的共同基金,作用最多和媒体差不多,他们帮助投资者认为比以前了解股票了,除此之外,别无它用,最后,就是忽悠成功,非理性繁荣了。

 

 

话题:



0

推荐

余吉力

余吉力

10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