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周一书,第四十六期(20140615):《中国士绅》

英文名:China’s Gentry  作者:费孝通; 译者:赵旭东 秦志杰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912月第1版。

一、整体观感:

1、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主体部分和附录。主体部分除导论外有七章,其实就是七篇文章,主要讨论城乡关系。附录部分涉及六个中国士绅家庭历史或者说生活史。主体部分都是以费孝通老先生在1947年到1948年间发表在中国期刊报纸上的文章为基础,附录部分是周荣德先生在云南收集整理的一些研究片段,从另外一个角度佐证了费孝通老先生的洞见;2《美国社会学杂志》上有教授对此书英文版称赞道“……这些文章不能被任何一个研究中国士绅的学者所忽视,六部生活史也毫不逊色。这些绅士中有文人、军人、官僚、商人、土匪和改革家”。可以与这本书配套的几本书是老先生的另外两本书:《皇权与绅权》、《乡土重建》,中国绅士以及城乡关系贯穿在这三本书的主旨之中。还可以配套着看的有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每周一书第二十八期有所记录)3全书主要体现了如下三点:一是儒家在挑战皇权的三次变革后,最终形成了传统的官僚机制,衍生出同源的自上而下的中央政府权威(官衙)与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士绅)。二是中国传统的城乡关系因为西方工业的入侵,抑制了乡土工业而被打破自身的平衡,导致严重的城乡割裂甚至是对立。三是新的时代城乡关系的破碎及士绅阶层的瓦解形成了新的社会模式,城乡差别不断扩大,乡土社区不断遭到侵蚀。

二、细节心得:1、士绅与皇权:士绅可以是退任的官僚或是官僚的亲友,甚至可以是受过教育的地主。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没有政治权力,可是有势力,势力就是政治免疫性。统治者越可怕,越像猛虎一样,士绅的保护性的庇护作用就越大。中国社会结构中规范合适行为的意识形态问题,尤其要理解被皇权控制的士大夫对于皇权的态度中国官员不与皇帝分享政治权力而是去淡化和弱化皇权,更不会支持这种权力来服务于君主2、权力的双重系统:政统和道统的分离是儒家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结构中的一个重要事实,这和西方的政治和宗教的分离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耶稣说“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孔子认为权力的两个系统不在一个层次上,一个不必从属于另一个,而是互相平行,不过政统积极主动(实施与实践),道统消极被动(理想与规范)。对此只说一点,我比较欣赏的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态度;3、社会侵蚀社会侵蚀有着和土地损蚀相似的后果:当土地缺乏植被而不能保持水分时就会发生土地的损蚀,接着就会有洪水的到来。当知识最优秀的人离开农村,当富有和有能力的人都离开农村,加上都市工业势力的压迫,人口大量离开农村或大量流亡造成农村贫困恶化,就好比水土流失造成山洪形成的恶性循环。作者明确提出担心现在的教育制度没有发挥“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作用,而是使小康农家的子弟流入城市,除非搭建一座桥,使得那些接受现代教育的人回归本土为社区服务,中国才能够把利益从城市返回到农村,没有这样的桥,社会的发展将引起社会机制的混乱。中国经济不能处于城镇破产、乡村生活倒退,总之是经济衰退的状态中。问题是:怎样恢复城乡关系呢?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将都市和城镇转变成可以维持自己的生产中心而不用去剥削乡村,乡村如何通过发展乡村工业或专门经济作物来增加收入。要知道,这些都是费老在1948年就明确指出的。他认为,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土地改革,经济、政治、道德生活的混乱使得中国有必要进行改革和出现新的领导;4、为父亲节专门记一条如下细节:出身书香门第的王议长,是传统上理想化的士大夫和地主阶层的代表,在父母的熏陶培养下,王议长认为,好的名誉难以获得,却容易失去,人格和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他处处小心,经常说,有了好人品才会永远受人尊敬,权威不能让人心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诚实、坚韧而有能力”。

三、个人理解:1、昨天看到一篇的帖子“一个伟大的放弃”,其中记叙了一位农村母亲在处理儿子死亡交通事故的感人故事。努力控制住眼泪,心里酸楚到文中最后有正能量才感到欣慰,由此联想起费孝通老先生所说的乡土中国的社会侵蚀(损蚀)并不是全部,城市反哺农村不是不可能,输出的农村子弟反乡不是不可能,叶落归根、保护土壤、孕育人才等乡土传统也有保存的可能。感动之余迅速拿起了费老的这本书重温; 2、研究生期间,就常常不务正业地读费孝通的书,那时候读书不求甚解,但觉得费老是真大师,是人人口中相传的“这样的人,世界上要50年才能出一个”(伦敦政经的老师貌似这样评价过费老)。不过,可能由于在人大学了一点经济学,又不精通的缘故,我读得更多也更崇敬的是费老另外的三本书:《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和《志在富民》。我认为费老对中国社会的分析方法依然有效,未来再继续边读书边思考这个社科大家的学术与实践方面的贡献;3、注意本书主要论述的是国民党时期的城乡问题,但是,我们同样清楚,在49年后土地改革、城乡二元以及现在的环境污染、人口就业、城镇化也是一直绕不开这个主题。因此可以说,本书有助于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形成、当前现状、未来变化,对于理解今天的社会,有非常的借鉴意义对于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思路,脱离经济思考,也许会有更健全长效和符合中国实际的答案。 

 

 

话题:



0

推荐

余吉力

余吉力

10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