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周一书,第四十七期(20140622):《变革——中国金融体制发展六十年》.作者:刘鸿儒。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910月第1

一、整体观感:

1、先介绍一下作者:刘鸿儒。大概大家都知道的是“证监会首任主席”按照书中前沿所记,刘鸿儒老师是1959年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留学回来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工作,改革前三十年经历了整整二十年,从做具体业务到搞研究、写文件,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行,有了解和深入体会。改革后三十年,从1980年进入央行的领导班子(1980年至1989年任央行副行长),一直主管金融体制改革,80年代重点是银行改革,90年代重点是资本市场的建立和改革。近些年来刘鸿儒老师又做了些研究工作,可以说是对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的历史有最值得关注的体会和理解;2、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一切私有和剥削都被打破,国有银行将信贷高度集中于国家手中,完全服务于计划经济,就这样的金融制度也遭遇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两次破坏,继而是两次恢复整顿,思想混乱到改革开放才有了改革、发展和突破。重点强调一下80-90年代金融体制改革,这个十年总共走了三大步:(1)在拨乱反正,整顿金融秩序的基础上,重新分设财政与银行,恢复人民银行系统,并进一步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实行拨改贷政策,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2)在体制层面上进行机构改革.3)建立金融市场;3、从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角度,邓小平关于金融理论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肯定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为金融发展和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1979年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7年明确要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2)提出必须把银行办成真正银行,为金融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3)决定中国资本市场命运(南方谈话时指出证券、股市要坚决地试),(4)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论断(对于上海要作为金融中心,邓爷爷有很高的期望)。

二、细节心得1、关于银行作用和把银行办成真正银行的实质性讨论有两点:1)银行与商品经济,进而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讨论,统一了金融改革的指导思想,奠定了金融改革的基础,(2)银行与财政的关系的讨论,突破了传统制度的思想束缚。总体设想和目标是建立灵活、高效、多样的金融体制,经济方面,做到放活微观的同时管制宏观,金融方面,充分发挥金融系统筹集融通资金、引导资金流向、提高资金运用效率调剂社会总需求的作用;2、在体制层面上进行机构改革:建立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基础的中央银行制度(1983年国发146号文下发,正式建立中央银行制度,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分设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等专业银行承担相应行业的金融信贷工作,专业银行的设置和分工和关系处理很有意思,当然还有外汇管理职能(行政管理和立法)的转移。其他金融机构也相继成立:政策性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用合作社等等;3、货币政策工具:金融市场欠发达,宏观调控体系也不健全,各类金融机构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参考《中国人民银行法》后,作者认为适应目前中国国情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还是贷款限额、中央银行再贷款、法定准备金率和央行贷款利率。

三、个人理解:1、刘鸿儒老师另外一本书《突破》(两册)在此书之前,专门论述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之路,有很多政策研究及相关背景,可以一起读。去年休假期间泡在五道口图书馆读书写文章,对刘鸿儒赠书专区流连忘返,对于三句话印象尤其深刻。第一句是资本市场是“三分业务、七分政治”,第二句是“资本市场”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前被称为“资金市场”,并明确指出“发展和完善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股票融资”,第三句是“股份资本,作为导向共产主义最完善的形式”(刘鸿儒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某封信中挖出的一句话,作为搞股份制和股票市场的救命草,作为了发展资本市场的理论根据);2、这本书是在近期深读“改革30年”格致出版社黄皮书书丛时想起来记录的,追根溯源很有意义,何况这些书都是不只是蜻蜓点水,在乱象丛生的时代,回顾历史和借鉴境外经验都是当前所急需的正本清源之道。对于境外经验,比如银行体制尤其是中央银行制度,货币政策目标,还有不良资产处置方面,书中对各国的研究和实践,作的介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还想感慨一句题外话,研究和规划对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性,真是越发凸显。对此类研究、经验以及人物,想起“有一老如有一宝”的说法;3、关于推近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在2001年下半年之前,市场化力度一直在加大。04之后至12年,动作很少也很小,我们甚至可以研究一下倒退问题。在关注最近的个人大额可转让存单提速利率市场化外,着重提一下债券市场。19989月放开银行间市场政策性金融债和国债的发行利率,19999月实现了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一个国家的利率曲线是该国金融市场的心电图。从定价的作用看,作为无风险利率,国债收益率曲线在债券市场甚至整个金融市场中起到标杆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就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让 “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不再是一纸空谈。利率市场化改革,其中发展债券市场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所需的政策工具、利率工具,作用尤其明显。对于宏观经济而言,有效的国债收益率也为在市场中找到可以参考的投资回报信号的中国经济提供投资基准参考,以遏制一直都存在投资过冷过热的问题。(为控制经济中的投资冲动,中央政府制定了信贷限额和项目审批制度)。最近微信上金中夏老师一篇很火的文章也明确指出“我国正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重要标志”。此外,《影子银行内幕》一书中有所记述,张化桥26年前五道口毕业时的毕业论文是中国利率自由化的途径26年后回到五道口演讲时发现学生们还是在用同样的标题做论文。

 

话题:



0

推荐

余吉力

余吉力

10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