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周一书,第二十五期(20140201):《金融与好的社会》

作者: 罗伯特·希勒 (Robert F .Shiller)  译者:束宇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12-05

英文名:Finance and the Good Soceity.  

一、整体观感:

1、新年里基于美好社会的向往,对金融多些了解和展望,进而思考如何针对金融(体系)尤其是资本进行相应的设想、规划和完善,这本书值得推荐。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不同于第二十三期《极限金钱——世界的掌控者和风险的膜拜者》,这本书不是站在深谙业务人员怎么玩金钱游戏的角度带领大家认识金融世界中的各种把戏,虽然书中第二部分以批判眼光审视金融体系,但是主要还是为了说明体系还有改进的空间,还是为了对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作者始终具备高度的理想主义热情,秉持“人性本善”的信念和慈善家情怀,试图在书中阐明可以通过技术安排为公众利益重塑金融业。作者自己说,“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都有用我们自己的专业贡献人类知识和推进社会实践的双重责任”。至少作者是努力这么做的,自己相信的人性光辉,首先自我展现,朱民作序时说“这种把自己放进去的观点和行动是我历来尊重的”。这也是我们过年时希望的社会美好,但不过年时我们还是需要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的对比看看“极限金钱”,很多问题都有重合,但不同角度立场甚至不同建议安排; 2、对于许多领导人而言,规划金融的未来总有一个核心的障碍,“需要理解金融可以帮助我们在越来越宽广的社会阶层中广泛地分配财富,金融创造的产品可以更加大众化,也可以更好地和社会经济融为一体”。共同富裕和金融民主化的问题,必定是一个知易行难的命题,但通过创造更多为民众所开发的金融方案,比如提供金融建议、法律建议以及金融教育,更重要的是当前信息与科技高速发展能够提供全民化方案服务的技术支持,也许能降低行动的难度,保证所有人都能更明智地参与金融系统。作者希望传递给读者们(不论远近、不论男女老少)的核心意识是:“金融有充足的潜力为我们塑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世界,而每位读者的精力与才智都应该放到为这个目标奋斗上来”,我自认为是符合该理念的读者之一;3、金融危机使得民众对金融业怀有敌意,其不幸的后果之一就是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将被抑制,金融创新将被“政治因素”扼杀,金融体系向着普惠大众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受阻甚至被抛弃。作者认为,为了降低未来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我们需要运用更好的金融工具,而非一味地减少金融活动,所谓“成败皆有萧何”。金融危机提醒了我们,进行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服务于保护整个社会的资产这个最根本的目标。为了保证目标得以实现,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华尔街培养并监管不同的从业者—首席执行官、交易员、会计、投资银行家、律师和慈善家,通过倡导他们心存良善的从业行为,进而影响整个华尔街的文化。多么显然,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价值观的人,必然有不同的结论,只能说一句,对待这些问题,最好还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在实践中保持好“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细节心得:1、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梳理了金融界各种角色及他们应负的职责,从投资银行家到律师,到监管者,再到教育者,具体些说就是作者让金融行业的关键角色首席执行官、投资经理、银行家、投资银行家、放贷者、交易员、做市商、保险商纷纷登场展现核心价值和功能,还有描述市场设计者、金融工程师、衍生品供应商、律师、金融顾问、游说者、监管者、会计师、公共商品融资商、政策制定者在幕后如何影响金融影响社会。以参与者“角色和职责”的方式描述了当代金融体系的构建方式,对于金融体系未来的构建方式(体系中的各个角色的前景),以及如何改进上述机构和角色,金融创新如何影响他们的功能并促使扮演这些角色的人更有效率地工作,也有所探讨和展望;2、投机性泡沫的出现和破灭,并不是有了金融市场后才有的现象,由此导致的经济失衡的事例,作者和其它金融危机史相关书籍的案例数不胜数,古罗马曾经就有过语焉不详的住房经济泡沫,凯撒和哈德里安两位大帝在五期间都出现过,土地价格大起大落、房地产泡沫危机比股市诞生都早一千多年,而且无论哪个国家哪段历史(还是要赞美一下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稳定的丹麦房产体系,得益于其资产担保债券证券化模式),作者甚至给出了中国“大跃进”的例子,给出了苏联集体农庄和110万人死于饥荒的例子,给出一战和二战的战争例子,说明完全没有金融市场的经济体中的“泡沫思维”的强度和破坏力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作者认为,自由市场、分析师和资产负债表和盈利报表的存在,至少钳制了这类灾难的影响力。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提到“围绕监管者的不足之处涉及金融制度(如果真的能够实现)与围绕市场参与者的不足之处设计金融制度,同样重要”3、“债务和杠杆”这一章很精彩,在此还是想强调一下“信用” ,人无信不立,国家的信用更是管理债务和杠杆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债务。一个例子说明德国人有多么值得人敬畏:希特勒1933年上台后取消了德国应该承担的“一战”重建债务,但是“二战”之后的德国政府重新认可了其中的部分债务,他们的动机就是在战后重建人们对德国的信心德国政府在201010月偿付了该笔债务中最后的9400万美元——此时距离债务产生已经过去了90

三、个人理解:1、读书是一种对社会对任何事物“加深理解”的方式,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就明确了这个信念。记得大概一年前和硕导聊天,他说要了解最新鲜的最本质的思想和观点还是要看paper,我表示认同的同时,还认为书才能对所讨论的问题更全面,更加旁征博引,在出来之前已经相对地磨平了许多棱角,也不是如学术论文那么钻牛角尖,相对文献好看、综合。通过对本书的两次阅读(第一次是半年前略微翻了翻),更是认为书更加能拓宽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当然文献的及时性有助于学者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性;2、关于盖尔和沙普利的匹配问题,我想起了读博时,我设想过建两个数据库,一个是男生库,一个女生库(哈哈,当助教四次,带过四个班,这数据量还可以往上提),当时我就想到哪怕每个库只有50个对象,那匹配的可能也有3.0414093201713 * 10^64 (=50!)种,这个数末尾有12个连续的零,我就明白了很多种可能并无实质性意义,一万个人亿万种可能中和你走到一起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而且你自己首先得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你不可能什么都要,如果你一开始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就先明确自己不要什么,这样也会好很多(我对什么都想要的人总是敬而远之)。书中假设一个婚介服务机构,登记男女各100人信息,由于100的阶乘就是1后面跟了158个零,这个数据远远超出我们现有的存储手段所能存储的数据容量。这是匹配问题的初步,经济理论家探讨寻找人生伴侣的婚姻问题,到金融市场设计的询价、撮合交易问题,我们都需要一种系统或者机制(市场设计与激励约束机制)来克服此类匹配问题,相亲,我们有了非诚勿扰,投资和融资两个堰塞湖、两多两难问题,也会得到金融体系成熟后 “人性化设计”的裨益; 3、金融体系和马克思宣扬的共产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个只要认识资本的作用和副作用即可),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同时,我们如何完善金融体系,尤其是发挥资本市场在实现“共同富裕”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作者认为金融将是实现推动平等社会宏伟目标的最佳推动力,尤其记得席勒在人大的一次讲座,提到资本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我们知道,资本市场是配置时间(应该说是资源,但时间也许是最重要的关键资源,比如需要一百年做的事,资本迅速集中后一年就可以实现,但其中的利益并非迅速社会化所有)和风险(因此始终都要强调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张弛有度与未雨绸缪)的,股份制是(当前)导向共产主义的最佳(也是最迅速的)方式(刘鸿儒在马克思全集中找出来论证社会主义国也可以有股市的)。对历史和当前社会来说,土地改革(我们首先得认识到土地实际上是一种资本,而且在我国分税制改革下,地方政府一直将土地货币化创造价值),房地产政策及市场(书中对应住房所有权)、公积金和养老金等社会问题最重要的方面上,要积极思考如何构建更加良性的金融体制,发挥政府、企业组织、市场的社会功能。

 

话题:



0

推荐

余吉力

余吉力

10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