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周一书,第六十期(20141005):《革命年代》珍藏版

作者:高华

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6月第2版,20139月第11次印刷

一、整体观感:1、本书是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华先生国内第一部著作。作者在书中扉页中写道“革命年代,既有大震动、大改组、大破坏,也意味着风卷残云、摧枯拉朽,其间有血泪、痛苦、死亡;也有激情和理想,我等有幸或不幸生长在这个年代,它给了我巨大的冲击,也给了我动力和人生的坐标,我和我的那些理想主义的朋友们从此注定了不会为了功名利禄去做研究,也不会心如死水,像研究古董那样去回望过去。于是,就在这喧哗、实利主义的90年代,守着某种信念,以及可能已是陈词滥调的所谓‘知识分子的责任’等,开始摸索着观察、研究逝去的年代。”本着上述研究精神,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历史学家的人文关怀,思考中国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命运和现代化转型,想告诉我们用怎样的姿态去面对我们这个国家的过去和未来; 2、本书是高华先生的论文集(就连自序《行走在历史的河流》也是一篇载于《社会科学论坛》的文章,所以称为“代自序”),分南京十年、“太子”孙科、革命词语、时代湍流、观察与史料五个部分,比较全面地展现了高华先生的学术成就。这位当代最著名的中共党史、毛泽东研究学者,选择了如此复杂而意识形态牵涉甚多的当代史,而且选择了坚持说真话。作者在自序中自谦自己是生逢历史的转折年代(作者1954年生于南京,文革期间曾做过八年工人,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师从著名历史学家茅家琦,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但顺着自己的性情,行走在历史的河流。高华生前为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兼职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等职,最著名的著作是《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3、我们都知道最难书写的历史是当代史。人都说,史学家们拿着放大镜看古代史,拿着平面镜看近代史,却只能拿着哈哈镜看当代史。60多年前,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家马克·布洛赫还年轻的时候,他的老师就和他说:“1830年以后已无历史学可言,一切都是政治学。”但高华先生直言自己的研究兴趣偏偏就在于中国近现代史领域,从民国史,共产革命史,再延伸到当代史,都是距今不远的历史,这段研究过程的艰辛和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谨慎的高华不愿意做历史的旁观者。他亲历历史,叙述历史,却不参与历史,他说自己更乐意做“观察者”,同时自己尽量约束主观性,力求做到客观,以尽最大努力去追寻那段真实的历史。

二、细节心得1、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国社会转变的复杂性集中表现在推动中国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最初阶段的动力并非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而内部本身的缺陷使得障碍难以逾越。具体些说,中央官僚的集权制(1)对基层的统治力量较弱,县以下的乡村处于高度分散的无组织状态。百年来的改革集中于上层结构,很少波及下层社会(2)儒家意识形态为基础的规范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原则,使得人情取向占更重要地位,为派系斗争提供了永恒的竞技场,对现代化的竞争不重视,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社会脱节。中国前现代社会经济与政治结构中的可现代化因素被上述制度性缺陷吞噬,蒋氏一党专政拒绝为中产阶级提供可以影响国家政策制定的参政渠道,还有以“中国国情”为由拒绝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说明国民党对社会转型的适应是失败的案例,值得深思;2、书生孙科的宪政理念:书中有七篇文章专门论述「太子」孙科,在国家政治体制问题上,孙科最早提出实施宪政的政治主张,他反对蒋介石的个人独裁呼吁国民党的民主化。作者向我们展示的孙科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时期,在中国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国民党上层人士在追求实现民主政治的目标上所能企及的高度。孙科思想一波三折、前后互异,恰恰是与其地位、性格和环境等因素互相作用的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表现了他具备现代政治人物的若干特点——多变、不独断、意识形态淡化、对事物持弹性态度。在经济和民生方面,他从巩固国民党统治基础前提出发,强调用改良的方法迅速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但由于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阻滞革新的思想和势力十分强大,还有孙科思想的内在限制及多变,孙科追求现代化的革新主张没有实现,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1928年后国民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新传统主义思想,不能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3、延安整风与思想改造:我党通过由中央总学委领导的,从“思想”打开突破口、广泛推行的“和风细雨”和“疾风暴雨”的思想改造的路径,通过动员写反省日记的排队摸底、革命话语的创造,进而改造人(锻造“新人”、脱胎换骨)、改造党内的组织、派系、政治路线、思想纲领,从而创造了一个有巨大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渗透能力和执行能力,能齐心同德完成革命事业的先锋队式的政党。通过上述高效的繁重细密的工作,毛泽东的部署得以贯彻落实,毛泽东思想的高度、政治运作的水平、智慧的张力彰显无遗。

三、个人理解:1、由于是文集,这本书不同于以往读过的历史著作,论文中的论述要做到不带个人情绪,如果不深入阅读,不结合史料,想想都很难做到。同时书中分析过程深入、文字异常冷峻、笔法从容、脉络清晰。如果不是把文字当做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难以见到如此认真、严谨而又优美流畅的文字。推荐一起阅读的书有《晚清七十年》(每周一书,第三十一期(20140314)中有所记述,以及第二十八期读书笔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费正清中国回忆录》、《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当然如果有谁把毛泽东相关的历史著作读过了,读读这本书还有高华先生的书都会很有意义;2、除了在现代化转型、延安整风、左翼文化、「太子」孙科等方面的精彩论述外,作者关于国民党丢掉大陆的分析也值得深思,蒋介石在军事方面的七点致命性失败作者分析得很透彻,关于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而蒋介石“无效独裁”军队无凝聚力,在大失败之前表现得何其残酷。简单来说,我赞成作者关于蒋介石、毛泽东两人的见识、气局、才能对国共的兴衰胜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一个领导人的素养、格局和气度决定了一个组织的格局和气度,但从更纵深的历史角度来看,蒋介石的“醒悟”对稳定台湾有益、三民主义的回归与适应性发展、60年后国共两党从分到合、新历史综合两党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关心民生、建设安和乐利的社会等等方面都在趋同,一切都在朝有利于国家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的历史方向发展;3、延安整风中“中央总学委”与文革初期“中央文革小组”的相似性,也显示了革命的作风与态度,但战争年代某些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经验被神圣化且被不断复制并被推向极端,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在思考“过火”的同时,作者总结提出其中的“有效”部分也值得研究并关注,比如制度创设,比如通过创立新的机构来绕过原有的制度与人员上的约束。这对于一个深受文革迫害的家庭而言,作者的客观理性和情绪控制都是非常值得赞颂的,这是非常厉害的研究态度。

“然而书本终究不能代替现实,我活在当下,这是一个坚硬无比的现实世界,随处可见赤裸裸的暴力和恐怖”、“追求自由的灵魂,但生活在‘阶级斗争’的声浪不断升腾喧嚣的严峻的世界里,思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交融在一起,生命反而彰显出张力”都是作者序言中的喟叹。无论如何,这本书中有太多的历史人物、故事,不仅仅在于大人物,大历史,还有值得关注的民众等社会群体,读一读有助于我们追求过去的真实、看清我们的未来。

 

话题:



0

推荐

余吉力

余吉力

10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