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周一书,第六十一期(20141011):《银行的秘密——现代金融生存启示录》

英文名: Slapped by the Invisible Hand:The Panic of 2007.

作者:[] 加里·戈顿(Gary B.Gorton)

译者:陈曦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出版日期: 20117月第1

一、整体观感:1、本书可以说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讲座教授Gary B.Gorton关于金融大恐慌尤其是银行业恐慌的论文集(本书在作者三篇主要论文的基础上形成,作者自述25年以来的学术生涯重点关注的是银行业、金融危机与银行业恐慌)。作者在书中尝试解释在2007年金融大恐慌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又是如何发生的。作者明确本书是通过对具体细节的分析去解释发生的一切,金融市场中产品、业务方式和市场组合、设计与关联等方面的细节是至关重要的,不对细节问题进行阐释,所有的解释都将是简单和肤浅的,在政治上也许简单肤浅是最好的权宜之计。对细节的通透,也许是本书和其他解释金融危机的著作最大的不同 2、当前的金融危机,本质上与1907年和1893年的危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有一点非常不同的是:早期的恐慌是有目共睹的,但2007金融大恐慌中“银行挤兑”是无形的,发生的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挤兑。绝大多数人对席卷其中的金融市场几乎一无所知,不了解它们的运行机制,更不知道它们的经营目的。 “次级抵押贷款、资产担保商业票据渠道、结构性投资工具、信用衍生产品、证券化、回购市场”等专业术语,对很多参与其中的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在本书中,Gorton对这些复杂的概念进行了详尽清晰的解释;3、本书要讨论的主题是回购市场和次级住房市场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导致了现代的批发银行业务(回购)市场的恐慌。三篇论文中有两篇主要关注金融恐慌,是在危机发生时为美联储两次会议(20088月全球央行Jackson Hole年会和20095月杰基尔岛会议)撰写的,主要对应书中的第二章(2007年:这不是恐慌元年)和第三章(次贷:没有所谓“新的恐慌”),作者对会议中央行官员们一致的认为合理的解释(找到替罪羊“贷款并证券化”)、媒体和政客关于危机主要由“鲁莽的人”(贪婪的金融家们“豪赌”导致)的表述进行了批判,作者直击危机核心——发生在回购市场的挤兑,大家都看不到,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也没法清楚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只好泛泛而谈。第三篇论文是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的,主要关注影子银行系统,作者清晰地认识到银行体系的演变正在对当时的监管模式发起挑战,监管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二、细节心得1、所有的恐慌,根本问题都在于“信息的丢失”:1)银行为各种交易提供了信息不敏感债券,活期存款是其中的典型。当一次经济震荡足以导致银行债券变得信息敏感时,恐慌就发生了,储户不再愿意使用该债券,短期负债(主要是商业票据还有部分回购)的持有人因为担心亏损而拒绝向银行注资(2)各种证券、结构化产品和衍生工具间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造成了信息的严重缺失,并最终导致投资者由于根本无法看透其基础抵押贷款并未不同层次的结构建模而对整个市场失去信心。当整个房地产市场受到冲击、价格开始剧烈震荡时,证券链和信息问题对作为金融创新的次级抵押贷款的特殊性,构成了金融市场脆弱性的来源;21934~2007年银行业平静期:这个阶段美国的银行业没有发生过一起恐慌(当然还是有其他形式比如信托投资机构、储贷机构等的金融危机),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两个关键特征可以为重新构建银行业的平衡提供参考(1FDIC——政府为银行的信贷资产提供保险(2)除了受到相对严格的监管,银行还得益于限制准入形式的补贴、地方储蓄的垄断、利率上限和廉价的存款保险,使得其牌照有价值;3Gary B.Gorton 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三个命题:(1)核准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优先级应该得到政府担保——创造信息不敏感债券,并可保证回购短期融资行为;(2) 依赖政府而非评级机构监督和审核这些“银行”(指资产证券化对应的影子银行系统),必须由监管人员来监督资产类别、投资组合和分级的选择过程;(3)资产证券化必须实行准入限制,任何机构想要进入这一行业都要被当做“银行”来对待,并且按照银行的监管标准进行——参与创造新的信息不敏感债券的机构有了牌照价值,使得资产证券化成为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三、个人理解:1、这本书是6月底看金融危机文献与著作时,何佳老师推荐Gary B.Gorton时看的,里面正好又有关于资产证券化、影子银行的权威论述,有追根溯源的重要文献,因此认真地拜读了一段时光。有助于我们理解次贷危机前夕的金融创新浪潮中,银行与影子银行系统不如何运作,市场脆弱性根源及危机如何产生的,以及资产证券化这种“无人驾驶”技术如何能做到“自动运行”。不过,看中文翻译版绝对不如看英文原著,希望关注Gary B.Gorton观点的朋友和老师们继续多多指教、多多交流2、书中有一句话说“所谓的影子银行系统正是银行业自己”,美国的影子银行系统作为回购市场和证券化产品的混合体本质上就是一种银行,换个说法就是影子银行系统主要由回购市场和证券化产品(或者其他形式的信息不敏感债券组成),可以为公司能够等同于传统银行业务的存款服务,而优先级别的证券化债券和商业票据同样具有良好的信息不敏感性特征。影子银行系统与存款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包含了回购市场,而正是抵押品需求大于供给刺激了证券化产品市场的发展。不过在我国,由于金融市场结构和体系的原因, “银行的影子”比“影子银行”更重要,从而无法照搬国外的理论和结论。从这个角度,说“钱荒”是“影子银行”问题而不说“银行的影子”问题,都是不懂我国的金融市场现状;3、关于金融危机,可以看的书有很多,和这本书一起看的推荐的书主要有国外的:《美国金融危机调查报告》、《金融危机的教训、成因、后果及我们的经济未来》、《金融危机和美联储政策》、《金融新政》、《断层线——全球经济潜在的危机》(每周一书,第四期(20131006)有所记述)、《门朝哪开——重塑全球金融系统》(每周一书,第三期(20130929)有所记述),还有保罗·克鲁格曼、罗伯特·席勒、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乔治·索罗斯、海曼·明斯基等与金融危机相关的书;国内的:《影子银行与银行的影子——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与评价(20102012)》(每周一书,第三十五期(20140411)有所记述)。但看了这么多文献与著作,Gary B.Gorton这本书是目前读到的思考时间最有脉络性、最为连贯和最让人信服的解读金融危机的书籍,也是资产证券化方面不得不读的好书(如前所述,作者20年前就开始针对影子银行系统进行专门研究),1983年作者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银行业恐慌的,在美国银行业经历了1934~2007年银行业平静期后,谁想后来真的要亲身经历了一次大恐慌。思考危机时发生了什么,思考危机究竟如何形成,意义在于为相关而有效的全新法规、法律及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个框架,为金融创新建设一个安全、严密的监管环境提供可行性措施的建议,更进一步,在当前债务危机背景下,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与金融危机前后监管规则变化,思考非标转标、利率市场化与银行转型、如何发挥证券市场功能,需要研究与金融创新所需的相关制度环境、法律关系与职能定位、利益冲突防范与风险分解机制,本书可能提供一个好的研究思路、框架与建议。

 

话题:



0

推荐

余吉力

余吉力

10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