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周一书,第二十四期(20140126):《风与草——俞中读<尚书>

作者:俞中;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月第1版。

一、整体观感:1、如作者自评,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读“书”笔记,不是关于《尚书》的纯粹的学术研究,是作者对58篇(《尚书》共计50篇,其中有四篇又分为上中下三篇)的所思所想,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实践的日积月累的思考,将政之道与治之术,以“风与草”的关系展现出来。作者知识很渊博,书中故事和引述,不限于结合《尚书》中的春秋前历史,还有春秋之后的历史人物对比,覆盖中外政治、哲学著作,可以说作者通过熟读和思考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历史文献,为我们读懂东方文明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2、书分为四部分:虞书(五帝时期——即皇帝、颛顼、帝喾、尧、舜)、夏书(夏朝最早和最后的君主分别是大禹和夏桀)、商书(商朝最早和最后的君主分别是商汤和商纣)、周书(由记载周武王开始,至公元前627年结束,是为周襄王时期,周分为西周和东周,周朝最后一个君主是周赧王,于公元前256年为秦所灭);3关于人治与法治,古今中外,观念上都有一个变化过程,比如柏拉图早年强调哲学家之治(所谓的“哲学王”),晚年强调法律之治。中国思想史上心性儒学强调“内圣”对政治的决定作用,公羊学派则更多强调制度对于政治的决定作用。只不过在“轴心时期”的思想巨人们,喜欢的是二元对立论,大多在人与法、心与物、德性与制度上争个你死我活、非黑即白,非要做出二元划分的“鲜明”选择。说这么多,只是想让大家注意的是,在“轴心时期”之前,在皋陶的古老的经典叙述中,已经有了德性与法制的结合对于文明秩序的积极意义。皋陶与尧、舜、禹被合称为“上古四圣”。

二、细节心得:1石头丢进湖水里激起的美妙波澜,寓意很多。除了政治区划中天子为中心,九州尤其是五服一圈又一圈体现出的差序格局、亲疏远近之外,更美妙的寓意可能在于君主就相当于那个不断扩散的同心圆的圆心,甚至就是那块石头,波澜所及之处都是教化所及之处,领袖的美德泽被四方与万世,所有人都要接受君主的恩泽,政治领袖是政治的发动机2、政治演变的规律是君主政治、士大夫政治和民主政治。《尚书》主要讲的是上古时代,此时还没发展出一个具有政治主体意识的“以天下为己任”、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士大夫阶层(也可以说仅仅在萌芽期吧),所以彼时圣君是天人合一、政教合一的自然载体,是政治领袖和宗教领袖“两位一体”的混合,是王者、巫师的混合体,政治家最好能在道德、人格和智慧上都有过人之处;3士大夫阶层成为“帝王师”的梦想(伊尹在圣王之治这方面可能是古中国的鼻祖),和柏拉图冀望训练叙拉古城邦君主成为“哲学王”一样,大部分都只是空想。基于此,饱经沧桑的智者伊尹除有了退隐之心之外,感慨天命其实无常(呜呼,天难谌,命靡常),天子唯有坚定信念,“咸有一德”,才能不受任何外来力量、外在诱惑的影响。“致良知”等心性儒学中的精髓,都是传统中国人用来阳新、养神、养志的宗教,替代西方的上帝,充实了传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有伊尹首倡的“一德”概念,逐渐演化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傅说“贤相造就圣君”,这是中国早期关于政制的一种想象:圣君与贤相的黄金组合,这一套政治理论中的“有备无患、任人唯能、知易行难、借鉴成法”等等都是很有道理的。但古人不是从逻辑上来论证“贤相造就圣君”的,他们打比方,“依从绳墨,木头就会变直;依从谏言,君主就会成圣”。这里的谏言,是出自贤相口中的金石之言。

三、个人理解:1、 这本读书笔记,很详实,可以说很认真地带我们回到了《尚书》记述的古老事件、大人物所在苍茫世界,回到本初,就像了解一个人一样,回去理解中华文明的童年期,也许能明白很多现在的事情(《尚书》真假且不论,文字方面我们现在也难领会了,但有时可以反推,关于路径的演化也有其规律性的内在因素)。比如微子和箕子在殷商政权分崩离析之际的对话和政治观,被视为政治法学和政治神学不同思想走向分野的一个隐喻,后来的很多历史人物的选择都可以在相对二元的视角中找到对应。对世界的认识,登峰造极的有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理解上古时代的政治关系、政治秩序,关键也是要正确理解彼时的主要矛盾和书中总结的“五大政治关系”; 2、“汤武革命”在汉代引起的著名大讨论(辕固和黄生在天子面前的讨论),本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法理学问题,汤武诛杀桀纣,到底是一个犯罪性质的杀人行为,还是一个接受天命的正当行为?一个是旨在维护现行秩序的法律实证主义——适于建设和修补时期的国度、世界或社会,一个是强调道义优于法律的自然法学——适于革命盛行的欧洲。对于这场讨论,本可以成为深化中国自然法学与实证主义法学的一个契机,但由于政治上的敏感性,如此深刻的学术思想主题,只好被束之高阁。以后弹来弹去也只能谈到这个份上了,别人在实践着的,我们望望闻闻,我们的逻辑思维难以进入分析实证主义阶段,难有科学可言,是不是也和这个有关;3、“君主为风,民众为草,风吹草动,草随风摇” ,现在这种早已过时的政治隐喻。我们依然觉得自己是草民,只不过我们也要认识到其中的积极意义,比如“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同时,理解君主的政治功能,可能也有助于彼时的政治制度安排,再去理解后世许多身败名裂的大臣子,理解制度山穷水尽之时,上至天子下至黎民,都成为牺牲品的命运。

 

 

话题:



0

推荐

余吉力

余吉力

10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