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周一书,第七十四期(20150110):《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上下)

英文名:From Dawn to Decadence:500 Years of Western Cultural Life, 1500 to the Present.

作者:雅克·巴尔赞(Jacques Barzun

译者: 林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11月第1版,201410月第9次印刷

    导读词:黎明复兴花争放,工业革命科技强。头顶星空心尊道,夕阳将至又何妨。

十字架,乌托邦,开放社会有理想。奇葩璀璨半千年,江河万古尽流芳。

一、整体观感:1本书主要内容:本书是史学大师雅克巴尔赞2000年出版的文化史巨著(这一年作者93岁),细说西方文明如何在五百年里渐渐开花结果,带来了我们如今所见到的世界。书中以历史上五百年来的人物故事,讲述西方文化经历了一个怎样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又如何盛极而衰,面临再生的瓶颈。本书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考察了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末五百年间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思潮、宗教、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科技发明、民俗及社会生活等。如作者所言,西方文化的果实(人权、社会福利、机器)并不是像野草一样自己长成的,而是无数人辛勤培育的结果; 2本书结构与框架:1500年作为起始是约定俗成的,教科书一直都把这一年称为现代的开始(如果看过《全球通史》,就明白1500年是世界不再是完全隔离、走向全球化的开始)。书中内容分为四部分:一是“从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到玻意耳的‘无形的学院’,对应于第一个时期是宗教革命(人物),并以此为轴,详述这些变革在思想与物质层面所带来的冲击,这些冲击又如何交互作用塑造出今日我们所见的世界从1500年到1660年,围绕的问题是宗教中应当信什么。二是“从凡尔赛的沼泽、沙地到网球场”,对应于第二个时期是君主制革命,从1661年到1789年,主导问题是如何确定个人的地位和政府的模式。三是“从《浮士德》第一部到《走下楼梯的裸女》第二号”,对应于第三个时期是自由革命,从1790年到1920年,思考的是以何种方法来实现社会和经济平等。四是从“‘大幻想’到‘西方文明不能要’”,对应于最后的时期是社会革命,它是所有上述努力的混合的后果。作者在序言中也有总结说,以四场大革命框定出最清晰的格式和章节,以四场“真正的革命”为标志对这五百年进行划分,大致每个时期125年;3我们的时代:许多思想敏锐的人准确注意到了文化的停滞,可以说除了科学和技术之外,20世纪下半叶以来没有实现任何进步。衰落指的只是“减弱”,并不是真的停止或者完全毁灭,它并不意味着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丧失了精力、才能或者道德观念,相反,现在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时代,充满了深深的关切和忧虑,又有着它特有的躁动不安,因为它看不到清晰的前进道路。它失去的是可能性。生活中艺术的各种形式已经用尽,发展的各个阶段也已走完,制度的运作艰涩困难,造成的重复和失望让人难以忍受,现在的主要历史力量是厌倦和疲乏。对于这个时代的一系列描述性称呼有——不确定的时代、科学时代、虚无主义时代、屠杀的时代、群众时代、全球主义时代、独裁统治时代、设计的时代、失败的时代、通讯时代、普通人时代、电影和民主时代、儿童时代、焦虑的时代、愤怒的时代、充满荒诞期望的时代。拯救了大众使之不致沦为粗野的蛮人的是500年来西方文化遗留下来的大量文学和历史(虽然存留的形式相当奇怪),再加上可观的东方文化的输入。阅读、文摘汇编、对伟大故事的删改以及公共朗读、背诵依旧诗改写的新诗、简单的话剧还有有关永恒话题的辩论等等活动滋养着普通公民的思想和灵魂,这种渴望、形象和信息的混合物近似中世纪的修道士、诗人和吟游诗人在古希腊和古罗马遗产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东西,而数学之于具有几何头脑的现代精英阶层而言,正如拉丁文之于中世纪的僧侣。

二、细节心得1 蒙田(Montaigne):人们通常把蒙田看做一位山中的睿智长者,他的《随笔集》也被比喻为山脉(蒙田的名字就是普通的montagne,意思是山。而随笔集对应的esssyer一词,意思是尝试,让人想起了胡适之的尝试集)——一连串高低参差的山峰,和拉伯雷的作品一样,不受据说是束缚了法国人天才的格式的限制。蒙田在《随笔集》中提出了千百条肯定的论点,对信条、爱情、诗歌、经验、政治、教育、历史、老年和死亡这些大题目,蒙田在不同的背景下作了详尽的探讨。同时,即使蒙田对事情持怀疑态度,也不是那种置身事外,把世界看做笑话姑且予以容忍的哲学家,他的怀疑就像读者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不会轻信某个论点,或者学者不把任何一条真理看作是终极真理一样。顺带地解答了当时人们所关心的众多问题——道德、美学、社会学还有其他,相当于一些哲学家的著作全集。孟德斯鸠、伏尔泰以及所有的启蒙思想家都受惠于蒙田,得益最大的是帕斯卡以及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要知道16世纪的莎士比亚在19世纪才作为伟大诗人重新出现,莎士比亚有缺点,但却是时代的缺点,却展现了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不同时代对同一个人物的评价差异可能很大,所谓“品味的陀螺”。是赫尔德、席勒、歌德、蒂克和施莱格尔等德意志人树立了莎士比亚的高大形象,他们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同他的天才一样伟大,莎士比亚对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剧情的安排无懈可击,与其力量相比,其缺点不足挂齿,许多错误不是他个人的错误,是他那个时代的错误;2、社会学:这个学科的命名者孔德——实证主义者孔德将各种科学从低往高排列起来,并给它们下了定义,从数学到天文学,一直到生物学和社会学,每一种科学都从低一级的科学中取材并加入自己的复杂因素。为了不将任何东西漏在科学方法的天网之外,孔德创立了一门新的科学来完成对真实世界的全面观察,并为这门科学起名为社会学。但这个时候的社会学和后来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学科没有什么关系,其实真正的创始人埃米尔·涂尔干——“社会事实”是类似原子的一个基本单位,它与涉及个人思想的心理、政治或可以任意改变的法律都没有关系。自杀是一个社会事实,涂尔干选择了它作为他第一项大型研究的题目,这个事实可以通过统计来衡量,并与其他社会事实联系起来以找出相关性,并作出预测——这些是一个社会的“规律”,意即统计规范。这一前提如果成立,它就包含了一种决定性,使这种研究成为一门科学31848年:由于多种原因,1848年成为西方国家记忆中不平凡的一年。法国于1998年隆重举行了150周年纪念活动,在整个欧洲大陆引起了回响。1848年欧洲革命是欧洲反对君主政体的一系列共和派的叛乱,是平民与贵族间的抗争,是平民与自由主义学者对抗君权独裁的武装革命,波及的国家几乎涵盖全欧洲,仅俄国、西班牙及北欧少数国家未受影响。革命运动首先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掀起,然后扩展到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诸国,以及奥地利帝国。法国的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第二共和,确定了普选权。在中欧,则出现自由政治改革和民族统一之类的运动。然而,军队仍忠于王室,君主不久即重建其政权,废除大部分承诺的改革。革命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但间接导致德国及意大利统一运动,自由主义者自此觉醒,平等成为普遍的要求,纯粹政治思想向社会思想转变成为此后100年的任务。1848年这个遥远的年代,被看成是标志着自由主义取得大胜,民主机构获得新生,工人阶级团结的自发觉醒。

三、个人理解:1、这本书是一个奇迹。作者在年轻的时候(早在20世纪30年代时,作者1907年生,也就是不到30岁时,据说是27岁时开始酝酿),就萌生了撰写一部西方文化史的念头,但一位长者劝阻了他,认为年轻人掌握的知识不足以写出有创意的东西,建议他把写作计划推迟到80岁以后。于是作者在自己85岁是开始文化史的写作,但此时的他早已是史学界的一代宗师了,2000年也就是作者93岁时完成了这本巨著。这本书凝结了作者一生的智慧和见识,书中俯首皆是五百年来的历史故事、人物、思想与经典书摘,如果我们小时候读的历史书有这般有趣如此睿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西方、东方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就不会是政治、经济、历史教课书上的那样僵化。当然,如果希望了解全球化的历史,就有必要看看经典著作《全球通史》,对应于《从黎明到衰落》是其下册“1500年以后的世界”,明白1500年后为什么是西方社会的起飞点,西方海外扩张的过程、本质动因以及全球后果,古代先进文明被西方野蛮侵略等内容本书中极少论述,但是书中也有西方人类征服世界、自然和异族的过程,可以说,征服这个词也贯穿了1500年以后。另外还有一本书叫做《西方的没落》,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历史学者终其一生的重要书籍,《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博士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不妨碍他成为历史形态学的开创人,成为一名做大学问的大学者;2、这次选择了一个人、一个学科、一个年份来特别记录,印象深刻的还有“无形的学院”(205页附近)、“铁路浪漫主义及铁路史初期三个文化副产品”(585页附近)、“历史不可能是科学,既非科学又非哲学,但另有价值,彰显规律规则”(708页附近)以及“现代主义的孕育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735页附近)等内容。一个人是蒙田,他是我本科时最喜欢的作家,他的娓娓道来(朋友般真诚,自我描绘,对蒙田而言,真理就是作者本身)和思维跳跃(作品中难解之处是由于他他突然联想到其他事情而造成的思维跳跃和离题万里,恰恰是这跳跃与离题万里造就了永远不会丧失新鲜感),是让人百读不厌的。很喜欢蒙田文章中“我不愿树立雕像”这个标题,雕像有偶像之意,关于偶像的立与破,还要提一个美国人,那就是爱默生(对应于中国的孔子,好比儒家,追求有为与做事业)。有时候大众需要文化偶像,来提振开荒者们的精神与信心,他的美国文化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也有自己的莎士比亚,也有自己文化偶像。我们中华文明星空璀璨的时代有两回,一次是春秋战国,一次是民国战乱,但估计也只有春秋时期能比得上西方文艺复兴,彼时特点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博众采长、接受不同之见和独创性而兴旺发达。说一种文化的包容性,拿莎士比亚的缺点来说,就是不够崇高、很粗糙,歌剧中很多逗乐、低俗甚至有淫秽的歌词,但这正体现了文艺复兴那时候的诗人创作有多么大的自由度,充满激情与能量。而我们的兼容并包则是另一回事了3作者说,西方文化毫无顾忌地包容不同的民族,热切地吸收奇异的新事物,它的主要哲学流派不停地彼此冲突,它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深刻得足以造成特征明显的不同年代。但我们如果对比东西方文化,就能明白西方所谓的包容有其特有的进攻性甚至侵略性,有文化殖民主义、民族主义等特征,东方文化则兼容并蓄,接纳一切融合与内化外来的一切,其中有明显的怀柔特征,好比太极,但是对内,则显得不够包容,也不够自信,可能是因为过于熟悉觉得自己人不过如此,对外则显得谄媚了些。南方商贸一条街上都可以看到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等等多种宗教,在贸易活跃的通商口岸,令传教士们都对中国人不排斥的态度很惊讶。山不走过来,我就向大山走过去,走过去采它山之石。这方面我们要学习西方。人类文明如一个人的一生,有其生老病死,有命运轮回。本书给我的一个启示是:文化革命(如果非要说是革命的话)有一个过程,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和身在其中的有力量的多元化思想与数不尽的人,这无数人辛勤培育的文化结果,其中暗藏的某种联系(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社会革命四大革命的目标和理想一直在指导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贯穿了历史、现在和未来。

 

话题:



0

推荐

余吉力

余吉力

10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