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周一书,第七十九期(20150214):《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

作者:钱穆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2月第1,20136月第3次印刷

导读词:反腐制度树新风,公器切勿私意用。六部尚书十三曹,公卿古今无不同。

选贤良,赏英雄,策问治国君臣盟。修身齐家牧民法,天下人才入彀中。

一、整体观感:1本书主要内容:本书是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1952年春钱穆应何敬之邀请,在战略顾问委员会讲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属于“同名专辑”,总共讲了五次),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和百官职权、考试和选举、财经赋税、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作的概观与比照,提纲挈领地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作者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对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政治及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2作者写作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原因:1)要想平心客观地检讨中国文化,就需要检讨传统政治。因为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宣传将秦朝以后的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概抹杀,对于传统政治的忽视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误解(2)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如果不着重自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这让我想起一个词,叫做“邯郸学步”;3作者总结中国两千年历史传统政治的几条大趋势:1)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使得地方政治一天一天的衰落,成为中国政治上一个极大的问题。如何使国家统一而不要太偏于中央集权,能够多注意地方政治的改进,是值得我们努力的头等大事之一(2)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治,已经造成了社会各阶层一天天地趋向平等。节制资本的政策使得资本难以集中,社会成为一种平铺的社会,太过平等自由而不能形成力量,管理政治的政府高高在上,社会上聪明才智之士都想着走做官这条路,工商业却被人鄙薄(3)长治久安,是人人希望的,但皇室的权逐步上升,政府的权却总是逐步下降。知识分子至多只能维持上三代,皇帝可以两三百年的世袭,地位和尊严一天天提高,宰相前十年还在穷乡僻壤勤耕地苦读书,飞黄腾达时下一代很快变成纨绔子弟(4)中国的政治制度相沿日久,一天天的繁密化。一个制度出了毛病,一般不是推翻它,而是再制定一个制度来防制它。有点“病上加病”的感觉。制度越繁密,人才愈束缚。凡事有利有弊,尤其是政治与政策,以上四点趋势,主要提其中不好的方面,好的地方作者没有讲。

二、细节心得1、皇权与相权之划分:封建时代,以家为国,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宰相是皇帝的管家。秦汉之时的郡县时代,化家为国,宰相管的,已经是“国家”,不是“私家”了。书中举了实例。汉代时的皇帝、宰相各有一个秘书处,两边的组织大小不同。(1)汉代皇帝有“六尚”——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和尚书,这是皇帝的秘书处,前五尚都只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和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2)宰相的秘书处则有十三个部门,当时所谓的十三曹,一个“曹”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司”。当时宰相秘书处组织就很庞大,职权范围也很广。至于“三公九卿”等中央政府官员的介绍更有意思了,可以在书中“(汉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看到对应来历2、制度与法术:我们讲政治制度,有一些确实是制度,有一些则只能叫做事件或者法术,后者其实不好说是政治,只不过出之于公的制度难免夹杂着一些私意。在汉代,西汉可以说是制度,东汉则多半出于光武的私心。唐代确实可以说在建立制度,而宋代许多只能算是一种法术,明代则有许多只能说是一些事,不能说是一些制。尤其是清代,可以说完全没有制度,它所有的制度,只不过是在明代的制度里加上了他们“部族政权”的许多私心,只有法术可言(清代政治,完全是一种军事统制,而这种军事统制,又完全是一种部族统制)3、唐代兵役制度汉唐是两种不同的“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汉代时寓兵于农,全农皆兵,把国防武装寄托于农民的生产集团。唐朝则是在武装集团寄托生产,这种“全兵皆农”在当时称为“府兵”。唐朝根据府兵制度统治全国,同时向外发展,变成了当时全世界第一个强大的国家(其中细节需要多看书)。这里只记录后来府兵制度失败的一个重要而有意思的原因——军队和政府在后期松懈、疏慢,府兵恐怕国家薪饷不够用,随身需要带点零用钱,而边疆的军事负责人为了侵吞部下的财产,故意叫士兵做苦工,想方设法的把自己的士兵折磨死。军队没有复员的可能,没有休息,死者家属也得不到唐朝初期有的勋爵、赏恤、褒奖等慰问,人死了似乎就是白白地死了,人心变这样渐渐失去了。作者说这些事情正史里不记载,需要在许多零碎文件中才看得出,比如杜工部诗歌“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里引自《兵车行》,最后有所备注。

三、个人理解:1、这本书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的政治传统和制度文化,如果对历史的认识停留在“专制与黑暗”的程度,不防听听历史的客观声音,注重历史,敬畏历史,作为镜鉴与参考。这里没有过多记录作者关于经济方面的得失,如果感兴趣可以参考《中国经济史》(每周一书第六十五期20141107有所记录),《晚清七十年》(第六十九期(20141207)有所记录),《盐铁论》(第三十一期(20140314)有所记录)和黄仁宇的书,当然还有一本书是吴晓波的《中国历代经济得失》(每周一书第一期(2013年中秋节)有所记录),吴晓波这本大名鼎鼎之作,虽然名字和内容高仿钱穆大师的本书,但格局和深度都要差太多了;2、不过,研究政治制度,却离不开对经济的关注,也不可能不放大眼光,单就制度来看制度。所以,这里还是记一点经济方面,关于“节制资本”,不让民间有过富的表现,汉唐的差别在于:汉代在经济之上层加了一种限制,却忽视了下层农民的贫穷,汉代轻徭薄赋、田租很轻,但只为中间地主阶层占便宜,唐代初期经济政策主要是注意下层,国家计划分配,努力做到不让民间有穷人,上层的富民则自由发展。这一点是唐优于汉的,唐朝的富强使得四周都成为中国的下属,到了忘记民族界线的程度,大量使用外国人当兵做将,比如当时的封疆大吏安禄山、史思明和李光弼都是外国人;3、当前英国哲人罗素曾说“讲哲学,至少有一个功用——即在减轻人一点武断”。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所谓敬畏历史,将历史作为镜鉴与参考。作者也说,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因事情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开在历史上。知道历史,便可知道里面有很多的问题。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话讲得完。历史终是客观事实,历史没有不对的,不对的是在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作参考。再最后举个书中的例子,关于中国的民主问题,中国的国家体制与罗马帝国不同,不是城邦型,不是向外征服形成帝国,而是一个有几千万农村、散布全国的“非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的立国规模,皇位世袭在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成了一种不得已或者说是一种自然的办法,民选和世袭,其时后者成为了一种集体理性。

备注:

《兵车行》——杜 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话题:



0

推荐

余吉力

余吉力

10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