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周一书,第九十三期(20150523):《压力测试——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英文名: Stress Test: Reflections on Financial Crises

作者:[] 蒂莫西·F盖特纳Timothy F.Geithner

译者: 益智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3月第1

导读词:

十九条命雷曼猫,大厦将倾火在烧。城门失火殃池鱼,救火队员齐协调。

火火火,太喧嚣,金融危机前信号。峭壁边缘浪汹涌,请得神针镇波涛。

一、整体观感:1本书主要内容:这是一本反思金融危机的书,以个人回忆录的形式展现。如侧边页所记,在这本充满启迪的回忆录中,作者盖特纳解释了美国如何成功渡过了其政治和金融系统的最终压力测试。这部坦诚、吸引人、有历史价值的回忆录,主要记录了危机应对团队如何让美国渡过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从繁荣到萧条到抢救再到复苏,作者带领读者领略危机的台前幕后,解释他如何做出各种艰难抉择以及在政治上不受欢迎的决定,用以修复一个破碎的金融体系,防止国家经济走向崩溃,避免了第二次经济大萧条,但却失去了美国人民的支持。整体来说,这个传记作品的文风和作者处理危机事务的所思所行,展现的是一个低调、务实而一心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政府公务员;2、作者其人其事:盖特纳是美国经济学家,第75任美国财政部部长,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财政部长。盖特纳是处理金融危机的专家,此前曾研究过亚洲金融危机,曾参与制定墨西哥、印度尼西亚、韩国、巴西和泰国金融救援计划。更具体的流水账是,他曾担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研究助理,于1988年加入美国财政部国际事务司,并在接下来的10多年中先后担任负责国际货币和金融政策的副助理部长、负责国际事务的助理部长和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2002年,他加入美国外交学会,成为国际经济部门的高级研究员。同时,他还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策发展和回顾部门负责人。200310月,他被任命为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在2003年进入纽约联储之前,盖特纳在财政部服务过3届政府和5任财长。他还曾受雇于前国务卿基辛格的私人公司“基辛格同仁公司”,另外就是他会说一些普通话,从财政部“下海”,成为华平投资集团(于1994年进入中国,是来华最早的全球私募投资集团)主席、董事总经理;3、本书架构及主要内容:在名为“定时炸弹”的引言中,作者描述了金融危机背景,以及阐述了作者面对金融危机这场战争时的看法。本书正文分为十一章,还有一个“金融危机反思”的后记以及“向危机应对团队致敬”小文章(可以理解为在书的个人名义致谢之前的公务员名义的致敬)。整体上,本书可以概括为如下三大部分——(1)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章),作者讲述他早期作为一个年轻的财政部官员帮助应对1990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描述在华尔街繁荣破灭之前(主要为2007年之前)他所看到的一切,所做的事情和他错过的事情(2)第二部分(第四章至第八章),时间段主要在2007年到2009年。作者带领读者进入金融危机“现场”,从危机开始,到加剧,然后失控,记录他在纽约联储和财政部期间最具争议的任期,包括拯救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破产时最悲惨的周末,对AIG的救援以及公众对AIG大量分红奖金事件的愤怒以及压力测试想法诞生以及实施的过程等等(3)第三部分(第九章至第十一章),主要记录了经济复苏法案、2009年其他金融刺激方案(如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美联储通过实施定期资产支持证券便利(TALF)绕过银行重启资产证券化市场),以及压力测试等等政策实施后危机开始消退的过程。我们看到奥巴马政府内部对他的广受批评,但最终成功结束危机的计划所做的斗争,并争取到在70多年来最全面的金融改革(存在所谓的“变革之争”)。

二、细节心得1、从PPIP到压力测试:1PPIP——在构思不良贷款救助计划首批贷款计划时,作者想起了巴菲特的建议(财政部与私人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创立投资基金,让私人基金管理者决定购买什么,以解决当时最头疼的资产定价问题)。盖特纳的团队将巴菲特的这个理念转换成了“公私合营投资计划”(缩写为PPIP),最终设计出了一种精巧而可行的架构(2)压力测试——作者意识到,国家仍需要一项更全面的计划来稳定金融系统,因为PPIP带来了另一场糟糕的危机。为调整银行资本,重建信心并再次让金融系统具有投资价值,盖特纳在圣诞节家庭假期期间,在海滩上构思被描述为“估值练习”的计划,后来最终实施前他们才将之命名为压力测试——包括两个部分——计划的第一部分是,美联储设计并执行一项大型金融机构统一测试,分析每家机构面临大萧条时期那样的经济衰退时,所面临的损失规模。该项计划的第二部分会提供资本,美联储给予每家公司私人筹集资金的机会,但如果银行自己没能筹够资金,那么财政部将会注入额外的资本来填补缺口,以保证压力测试不仅仅提供信息,也有望给人带来信心。后来财政部于美联储密切合作,设计出一个更大的金融战略(三大部分),上面两部分加上扩大TALF范围来复苏信贷市场构成新战略的第一部分。国家战略是宏大而复杂的,但是每一个小的子部分又需要精细;2、为金融系统灭火:多德-弗兰克法案面临更多的是毁誉参半,比较满意的部分有最终版本的破产清算授权,比如其中明确大公司被要求向监管机构提交“生前遗嘱”,即提出如何安全拆分它们的应急方案,好比为消防部门留下了一分楼层的平面图,或者让金融公司说规划好自己的葬礼。拿走消防部门的灭火工具,当然能够确保这些工具不被滥用,但这并不是减少火灾损失的好策略。作者说,当我们谈到金融危机时,拿走第一时间急救的应对工具,只能使下次危机爆发时失去控制,从而对经济造成更大的损失,让纳税人花费更多的钱。上面是说美国救火有对应的必要性,我们再看看也是它也是有对应实力的,这种实力使得,救或者不救也是可以权衡的,你有道德风险,我有压力测试。这一点从美国的银行资产占GDP的比例(美国是100%,我国是280%左右,香港和英国分别达到720%800%)以及银行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例(美国是36%,我国是93%左右,香港和英国分别为80%69%左右),这显示了美国更能承担大银行机构破产导致的潜在损失,但没有传统银行安全保障的非银行机构,在金融危机时更容易受到恐慌的影响3、美联储信贷和流动性武器20078月开始,美联储对其贷款便利做出一系列改变,来提高市场流动性和整个市场的功能。这套便利使那些在金融市场中起重要作用的机构可以从联储那里获得流动性。具体来说,有包括定期拍卖便利(TAF)、定期证券借贷便利(TSLF)、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PDCF)、商业票据融资便利(CPFF)、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AMLF)以及上面提到过的定期资产抵押证券贷款便利(TALF)——这些容易混淆的政策工具容易让咱们想起咱们国内央行推出的相对好记的“麻辣粉”、“酸辣粉”等等——作者在记录一场烽烟四起的战争,记述这些工具时,明确应该感激的是在“战火”中保持注意力集中和冷静、连续数月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的各路英才——经济学家、分析师、银行监管者、交易员、支付清算、结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专家——他们勇敢无畏而又敬小慎微,承担着极大的风险,在动荡不安的世界中勤勉地进行风险管理,这支不屈不挠的创新的危机战斗团队,其见解和行动才是开发和执行美联储上述信贷和流动性武器的关键。

三、个人理解:1、又一本金融危机方面的好书——你有道德风险,我有压力测试:去年为了研究美国资产证券化新规,阅读并总结了许多金融危机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因此使得这本书读起来相对轻松,对作者的文风非常赞赏。这本书比斯托克曼的《资本主义大变形》有意义得多,在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方面也更值得研究。先推荐一并阅读的书(我自己比较熟悉的),加尔布雷思的《1929年大崩盘》、莱因哈特和罗格夫的《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伯南克的《大萧条》、钱塞勒的《金融投机史》、金德尔伯格的《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以及加里·戈顿的《银行的秘密——现代金融生存启示录》、拉詹的《断层线——全球经济潜在的危机》、明斯基的《稳定不稳定的经济》、罗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荣》以及斯夸姆湖小组的《门朝哪开——重塑全球金融系统》等等,其中很多都是书中多次提到的作者及书籍,这些书大部分都已经做过读书笔记;2、美国的影子银行20世纪80年代到2007年间,美国金融领域信贷的巨大增长几乎全部发生在传统的银行系统之外,风险持续转移到那些比银行的约束更少,但无法利用政府安全体系的金融机构中了,即影子银行导致了金融危机。记得两年前在华尔街日报上看到过一篇文章,说美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在危机前超过了传统银行的资产规模,在金融危机后才发生收缩,其中资产证券化的规模收缩规模(发行规模)虽然在危机最厉害的08年接近腰斩,但是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影子银行,它还算是好的(其他形式的影子银行接近于消失,09年开始资产证券化市场又开始恢复)。我们都知道,美国最重要的影子银行形式是资产证券化,这种金融创新被政府支持是有其内在原因的,而美国资产证券化新规的最大意义在于明确了逐步对这个已经非常庞大的影子银行市场实施监管的规则和方法。无论在哪个国家,尤其是服从国际上如巴塞尔协议等金融监管准则的国家,传统银行相较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有更多安全保障的,只不过在我国,标准的证券和资产证券化难以发展,非标形式的影子银行规模也丝毫不逊于传统银行业务,但是我们有的是零碎不成体系的监管,我们在银行银行方面是为了规避监管,对应的问题是大家泛泛地说监管除了造成成本上升、套利横生之外,没有想过我们是不是要想清楚监管其实做的也是不得已的事情,但有一些应该做的没有做好,比如培养好标准的、能够降低融资成本的资产证券化,最关键的是美国实现了该影子银行业务模式可以被监管;3、美国的财政部和央行:这本书最值得我们读的除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压力测试之外,就是看美国的财政部和美联储的通力合作了。作者在重新回财政部任部长时,想起20年前在这个部委开始公务员生涯,面对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的雕像,想起汉密尔顿一直坚持承担国家债务,建立起美国政府在信用风险中坚实的信誉。作者将汉密尔顿称为美国最早的“援助先生”,就如雕像词里说的,汉密尔顿触碰了行将就木的公共信用,点石成金。在此,简单回顾一下那时候的债务置换吧,那时候美国没有央行,也就是说没有后来的美联储,汉密尔顿为了实施旋转门计划,申请了第一国民银行的牌照(为了这块二十年的牌照,汉密尔顿为了让杰斐逊主义者将接受偿还国债的方案,汉密尔顿不得不妥协,纽约失去了成为新联邦首都的机会),后来又专门申请了第二个二十年的第二国民银行。这里就看得出,财政部在执行债务置换时,多么需要央行的帮助,而且时间考虑至少都要在二十年以上,不是简单的一次做完就了事。最重要的是,期间可能还会出现诸如政府领导换届导致的政策变动、财政金融系统要联合面对的投机等问题。我们可以结合朱镕基时代处理不良贷款的历史,来对比思考我们现在很多做法,如果美国认为他们的能够很好流动的债券都可能是定时炸弹的话,我们这禁止流动交易的地方债务,是不是也算被埋了雷。当然,希望这不是真的,因为我们集中了精英的政府部门,如果能够学习美国通力合作,超越美国在金融危机时对行政权力以及强大金融系统的维护,以确保政府信用在为私人信用、市场及民众信心恢复方面树立起定海神针的作用。

话题:



0

推荐

余吉力

余吉力

10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