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周一书,第九十九期(20150704):《哈耶克传》

英文名: Friedrich Hayek: A Biography

作者:[] 艾伦·艾伯斯坦Alan Ebenstein

译者: 秋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4月第1

 

导读词:

疯牛失控遭逆转,无语回首读此传。秩序反思哈耶克,重塑市场法治观。

人类合作大扩展,自由责任需共担。竞争变革谋长远,开放社会迎挑战。

一、整体观感:

1本书主要内容:本传记全面梳理和记录了哈耶克生平及思想发展轨迹,为读者们真实还原了生活、工作中的哈耶克。看20世纪最伟大的公共人物之一哈耶克的思想是如何成长起来(哈耶克生活在奥地利文明的黄昏时代,青年时期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不同寻常的时代),又是如何影响了西方社会及经济的发展进程(《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后,不仅获得全球追捧,同时深刻地影响了历史进程),每一个想要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沿革和未来趋势的人都该读一读这本超越了人物生平传记范畴的著作,因为人物思想和经历丰富,这本书不得不丰富。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总计四十一章,整体而言,每一章内容又都是相当简明扼要的。这本书被称为第一本完整、权威的哈耶克传记,也为著有多部经济史作品的艾伦·艾伯斯坦赢得了国际赞誉。

2、政治哲学家、思想家哈耶克:如侧边页所记,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这个不一定被公认,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倒是给了一个大礼)、自由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之一。他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坚定捍卫者,同时又是知识、自由的毕生追求者。在哈耶克传奇的一生中,他得以见证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巨变,经济大萧条后全球市场的复苏,社会主义及资本主义制度交替运行,以及人们对于市场经济从质疑到服膺的曲折过程。在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哈耶克一直挑战当时学术界许多社会科学家所信奉的“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有效率、更公平的经济生产形态”,直到苏联经济最后证明了哈耶克所说的是“新常识”。从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到哲学、心理学、,哈耶克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使他的思想轨迹穿梭于各个领域,他的足迹也在维也纳、伦敦、纽约、芝加哥、弗莱堡等地永驻,包括丘吉尔、撒切尔、里根在内的多位领导人都是他思想的拥趸。

3、那些精彩的讨论课,那朝圣的朝圣山学社:哈耶克本科时就自愿跑去其他学科(生物学、艺术史、哲学等)讨论课或者讲座上乱转,他完全凭自己兴趣自主在专业之外探索道路。随后,米塞斯的“私人讲习班”对哈耶克思想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哈耶克自己也在拿到法律学位后,和朋友组织了研习小组,讨论经济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这些讨论是当时维也纳最精彩的经济学和社会理论研讨活动,讨论内容不限于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问题。后来无论在哪里执教,哈耶克都习惯了主持或者主导一些让参与者回忆起来都觉得激动人心的讨论课。学术机构不同观念之间总会发生的冲突,在“谦恭有礼但又超然超群”的哈耶克这里都形成了思想盛宴,有自由的竞争与表达,是思想的天堂,思想自由有如下先决条件“宽容、思考、良心、言论集会和出版自由”。哈耶克还相信,在“探寻真理的过程中”,经济学家或政治哲学家如果致力于提供知识而不去从政,贡献会更大。知识分子开始真正严肃地致力于复兴个人自由,尤其是复兴经济领域的个人自由观念的努力,始于朝圣山学社的创建,哈耶克骄傲地说,朝圣山学社的创建和第一次会议是他的主意,标志着“欧洲自由主义运动的复兴”。我们的教育如果要不浮躁,第一条就是脱离官僚化管理,追求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主义方向。至少,在学校里讨论会还是可以做到的吧。

二、细节心得

1、卡尔·波普尔与冯·哈耶克:哈奇森曾经将哈耶克的方法论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持续到1936年的“第一期哈耶克”,遵循的是维塞尔和米塞斯的观点,即“知识对于人来说是内在的、既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证实理论,但不能驳倒理论。经济学理论是以不证自明的公理为基础的”,“第一期哈耶克”和维塞尔、米塞斯都认为,由于经济学的知识是不证自明的,因而经济学有可能提出比物理学更精确的命题。第二阶段则是始于1937年的融合了波普尔观点的“第二期哈耶克”。波普尔改变了哈耶克对自然科学中实际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自然科学中的知识和真理也基本上是推测性的。是波普尔让哈耶克明白了,大部分自然科学家实际上既没有告诉我们他们做了什么,也没有强求其他学科的研究者模仿他们。两类学科之间的差距因此被大大缩小了。有那么几本书,放在一起可以想象哈耶克与波普尔之间的精神思想互通,《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学的反革命》、《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与《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把他的《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研究》(1967年)一书题献给波普尔,波普尔则把他的《猜想与反驳》(1963年)题献给哈耶克

2自生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自生自发秩序问题是哈耶克一生中探讨的最深刻的问题之一,《致命的自负》中进一步以“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这一概念说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秩序是超出了我们理解范围的。一种和平而有效率的社会如何能在无人发号施令的条件下形成?哈耶克回答是法治。哈耶克把通过设计形成的社会模式和结果、经过进化发展而来的社会模式和结果分别称为“组织”和“秩序”。前者是计划出来的,后者则是自发形成的。自生自发秩序的概念是哈耶克最伟大的理论贡献之一,虽然他将这个概念追溯到亚当斯密和卡尔门格尔,但实际上是由他构想并阐发的。哈耶克努力论证得出,即使没有一个发号施令者,人类社会也仍然实现高度发达的秩序。为了建成某种最佳社会,我们不需要政府必须是无所不知的、无所不能的、无所不存在的、无限仁慈的,任何时代的政府都不是这样的,也不可能是这样的,当政府试图成为这样子时,恰恰发挥了相反的作用,20世纪的现实已经突出地揭示了这一点。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不在于它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而在于从知识上看它是不可行的。

3法律、立法与自由:真正的自由绝不等同于无视法律,恰恰要依赖于法律。真正的法律则是自由的具体体现,法律是自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法律,就不可能有自由。真正的法律就等同于自由,自由就是法律之统治。自由是指在有一个社会中,透过强制范围最小的、适用于所有人的、公知的法律,将强制降至最低限度。哈耶克是一位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他有两部伟大的著作,一部是《自由宪章》,另一部是《法律、立法与自由》。后者要解决的问题属于政治哲学中最深奥也最基本的问题。他在这本书上花费的时间比其他著作都要长,从1962年开始动笔到1978年全部完成,前后历时16年,其中大部分研究是在1962年到1969年进行的,主要写作地在弗莱堡。这本书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可能有如下几点原因(1)分为三卷,打破了著作的整体性(2)内容艰涩,要求很高的知识水平,最好是广泛掌握哈耶克其他著作以弄清楚他的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和历史学思想(3)书中的政策建议看起来并没有可行性。形成鲜明对比却是让他暴得大名、流传最广的《通向奴役之路》,后者的大受欢迎同样让哈耶克觉得不可思议,他原本估计有几百人能读就很不错了。

三、个人理解:

120岁之前迷上哈耶克:我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哈耶克的书,是在图书馆翻了殷海光介绍“海耶克和他的思想”,尤其是《通往奴役之路》的很多想法让我觉得印象深刻,虽然我当时很多读不懂,但和本书对哈耶克评价一样,为了追问一些常识和真理,从此后我买了很多哈耶克的书,比如《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致命的自负》和《法律、立法与自由》等。其实,很多时候,我读他的书,都觉得他只不过在介绍社会科学常识,为什么还要读,是我越长大,越发现可能与哈耶克论战的朋友或者敌人那样,大家熟悉的尤其是在“个人自由”方面的道理,也许你自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少有人能真正和自己一样认为。哈耶克好像一个追求自由主义乌托邦的“唐吉诃德”,为了一个自己懵懂时期就有了答案的问题,奉献终身(这个问题就是关于自由的,关于自生自发秩序的,关于自由就是法律之统治)。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在大学三年级首次读到哈耶克后,一直以来的想法。也基于那时候的奇怪想法,我后来一直认为,学法律的思考经济学和社会问题肯定很有意思,比自己当时学的数学也不知道要有意思多少。无论如何,哈耶克是我心中社会科学类学者的形象——热爱生命与自由,有贵族气质而温和谦逊、文静沉着,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无所畏惧,坚持原则、正直而诚实。

2、自由、平等与责任:有关自由的概念,除了上面记录到的之外,还应该平等,尤其是责任一起说。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从来都不是事实,人人生而平等,也从来不是真理,至少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自然规则和生物演化的原则都在于“多元化的差异”。我们尊重的是法律面前的平等,道德上的人人平等。人和人天生就各有不同,一个人自己每个阶段也有所不同,更何况和其他人的差别。一家人每个人都不一样,更何况和其他的人比。我个人一直以来的看法是,如果要去比较,所有追求的东西都没有意义,人家很多东西生下来就有的,县城里的同学基本上和在乡下的我从来就不是一个起跑线上。我们到哪里都有很多同龄人,他们很多东西也许是你要追求很多年的。不同在于经历和过程不同、体会不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结果之一就是责任不相同的每个人,自由度也不同。在法律平等的意义下,人们天资和各种禀赋的多样性得以体现,社会上诸如物质方面的不平等才好理解。当然,需要有所制衡,还是通过政策或者法律制度。

3、不要误读真正的自由主义:不要把一个做了如此基础工作(好比人类发展秩序构想的思想基石)的思想家的自由主义作为市场化工具。只要简单想想权贵们在私有化过程中,打着流行在中国的哈耶克思想招牌,追求市场自由竞争和“有限政府”,面对的是手无寸铁的民众时,我就感觉这种做法比“资本主义地狱”(参见上一篇《人类简史》的读书笔记)还要罪恶。无论何种政策,都是有利有弊,如果你总是怕得罪某些人,那看起来各种讨好讨巧的政策,最后只会伤害弱者,而且是借助市场化的工具赤裸裸地掠夺。我总是嘲笑我们的经济学家们需要学习一下多目标规划(不存在绝对最优解,不可能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建立合理科学的政策程序,该程序可以让少数派找逻辑矛盾或者可能存在瑕疵。我们在恐慌之后可能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缺乏哈耶克所强调的法治下的竞争,我们没有博弈所必须的透明有效的规则,我们的竞争不对等,我们没法合理竞争,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还是很遥远。我们的市场是政治引导下的一场赌博。要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让没有经验的散户们在这次教训之后,将储蓄配置到低风险的固定收益市场(也需要公募对应的竞争性和透明性,把市场逻辑矫正,让金融体系以及各个主体不再错配不再错位)。那些曾经的少数派报告,未来有可能称为进步社会的思想主流,就好比上个世纪已经表明的,一个时期需要凯恩斯的敏锐、智慧和务实,后来的一个时期可能需要重视的是哈耶克。

所以,尽量多读书,自己结合实际情况多思考,不要误读、不要片面解读了曾经的伟大人物,更不要轻信所谓专家们的那些各种不通的言论,他们背后都有自己的利益。只是利益还不够大,让他们的格局好小也好笑。你总是觉得经济金融很重要,但我个人看到的却是显得重要时是因为危机来了,坏事时你这块尤其重要了。在强国梦的路上,你疯狂而不理性,不知道离真正的强大还有多远,因为那些背后真正重要的基础,是哈耶克一直探讨的,哪怕你嘲笑他书生气、不接地气。他也可以嘲笑经济、金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政治和社会问题面前,不要分自大,不要过度膨胀,社会科学的一部分,离真正的科学和科技发展发挥的作用永远有实际距离。

话题:



0

推荐

余吉力

余吉力

10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