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周一书,第八十七期(20150411):《中国金融史》

作者:姚遂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9月第1版,20131月第3次印刷

导读词:

尊士重农抑制商,唐宋之后常钱荒。五千年来中国史,货币信用能安邦。

汇通天下大市场,平遥票号与钱庄。春秋历遍话金融,追根溯源远流长。

一、整体观感:1本书主要内容:这是一本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为了满足21世纪中国高校金融史教学、研究发展对新的金融通史类教材的要求而编写的。书中史料很翔实,吸纳了国内外研究中国金融史的新材料、新观点,主要记述了先秦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数千年货币、信用、金融及其制度变迁的历史,介绍了源远流长的、各个朝代的中国货币金融思想史; 2、本教材特色:本书的内容涵盖面广时间跨度长,材料充实,写作方法和结构安排有特色,可读性强,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该教材的古代部分除了详细地介绍汉民族聚居的中原地区的货币金融发展史以外,还尽可能地记述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货币金融发展概貌;近现代部分不仅介绍了中国大陆地区货币金融事业的发展历史,而且介绍了港澳台地区货币金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3、同时本书也是一部简要的金融思想史:作者说,本书编著中国金融史,不仅是制度发展沿革的历史,而且应该是金融思想史,因为任何制度的沿革变迁都是某种思想主张在实践中延续的产物;不仅以朝代为主线,而且要反映同时期中华民族多民族、广地域、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特征。中国金融在历史上有悠久的发展历程,比如我们后面会提到古代也会常常有钱荒、银荒,指的是通货紧缩现象,不过各朝的表现形式与产生原因都有所不同,比如货币、信用以及金融制度古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就是区域性的国际货币与中外交流(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体现的文化交流与融会也很有意思。

二、细节心得1、唐宋钱荒1)唐代铜钱——历史上最有名的唐钱是开元通宝,这种钱上的文字传为初唐书法家欧阳询所写,有数种字体,钱文深峻,清晰规范,端庄沉稳,造诣颇高,开元通宝铜质纯净,铸造工艺讲究。唐钱的体制在中国货币史上,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至此,中国古代铸币制度基本完善。在铜钱不断排挤布帛(唐代前期的主要交易货币,此时“钱帛兼行”,但“布帛为本,钱刀是末”),铜钱的流通地域不断扩大的同时,唐朝中叶以后却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钱荒”问题,民间普遍感到缺乏铜钱(2)宋代钱币——宋代币材种类很多,除了铜钱(北宋为主)外,还使用铁钱(南宋为主)、各种纸币(北宋交子,南宋会子),而且因地而异。宋代的钱币铸造数量很大,但仍然无法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3)钱荒问题——通货紧缩问题一直存在。自唐朝中叶以来,我国处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之中,商品货币流通领域(商品交换规模、铜钱使用区域扩大,人口增长引起货币需求量大幅增加)因铜钱不足出现钱荒。除此之外,劣币驱逐良币,大官僚、富商大贾、大高利贷者、大地主都大量囤积铜钱,以及季节性因素都是产生钱荒的重要原因。钱荒本是货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它反过来又推动了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新货币(如唐朝的飞钱、便换、宋代为防止铜钱外流而使用的纸币交子会子)的出现,以及白银的货币化进程(事实上,唐宋时代,无论在法律上还是人们的观念中,金银钱都没有被视为货币); 2票号与钱庄:1)票号——现有史料记载,清代最早的票号产生于道光年间,是山西平遥县商人雷履泰创办的日升昌票号,其前身是山西日升昌颜料庄,雷履泰也被认为是票号的创始人。初期的票号基本上都是山西商人经营,所以票号一般都会被称为“山西票号”,其中又以平遥、太谷、祁县三地商人为主,这其中主要有蔚泰厚绸布庄、称为“平遥蔚字五联号”。外国新式金融势力渗入后,票号由于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凭借为清政府汇兑款项,逐渐走向依赖清政府的道路,最终伴随着清朝的覆没而陷入到衰亡的漩涡之中(2)钱庄——18世纪中叶之前,钱庄的业务范围比较狭窄,钱庄从事银钱兑换,从中收取佣金。18世纪中叶之后,由于银两和制钱流通成本高昂,越来越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钱庄开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并发行一定的兑换券,成为信贷机构。随着外国新式金融势力的渗入,钱庄通过买办的嫁接,逐步走上的是依赖外国在华银行之路,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3、清朝前期的银荒:到清朝时 ,白银已经成为世界通货,而中国是个缺银的国家,自身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白银的需求,白银供应时常出现问题,影响到清官府的财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常触动当时人们最为关心的米贵问题,于是就产生了关于银荒问题的争论。康熙年间,海禁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共同作用下白银已经短缺,嘉庆朝以后,鸦片大量流入,白银大量流出,出现了严重的银荒。此时典型的比较有积极面货币思想的重要人物是禁烟的林则徐、《海国图志》作者魏源,以及坚决主张以银为币的许氏兄弟(许楣和许槤)。

三、个人理解:1、这本书是第一次记录的教科书,因为今天来第二次来山西,因为对中国曾经的民族金融重地的尊敬,这里专门找出之前的教科书来读一读,虽然很多观点不是很认同,但其中很多历史素材和资料都值得从特定角度来学习的。再次感慨一下,中国的重农抑商,金融抑制是自古以来就一直明显的,不但是重农抑商,商一直在儒家学说里排在后面,所谓三教九流,中国商人的地位一直没有西方那么受重视,我想这和古代以来商人的服务对象一直是大富贵之人有关, 和普通平民百姓很远有关系吧,毕竟商人尤其是大商人提供的服务自古以来,在中国只有达官贵人才能有福消受,阶层基本上是这么定下来的,商人的上帝是顾客,但是可以明确些告诉你,奢侈品的顾客自古以来都不是老百姓,当然互联网时代有所改观,剩余资本主义的来临也有所改观。我们有时候明明知道有些事情能够提高效率,但是在能提高效率的基础设施与制度建设建立之前,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比如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甚至国家之前,我们知不知道效率最优是统一呢,该如何维持并促使历史进步呢,反观一下历史也很好玩;2晋商:地处内陆的山西人,尤其是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凭借勤苦坚毅和敦朴诚信发展起了汇通天下的商业帝国,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是票号,最为有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三多堂等等。八国联军向中国索要赔款,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政府就向晋商的乔家借钱还国债。晋商的经济实力,可以从这些事情反映出来。曲殿元在《中国金融与汇兑》(1930年上海大东书局版)中说:“山西票庄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约百余年”。当之无愧。今天到太原,明天再次到平遥,感受这票号票据的威力。记得去年还在北京的晋商博物馆感慨,山西人不但生意做得好,书读得好,官也做得好,在那个读书不但烧钱而且也有生命危险的年代,这仿佛是一种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必然,因为没有钱读书是不可能的,读书做官在古代也是常常死人的,在中国古代的环境下两者都要考虑好;3古代金融精髓:古代金融最牛逼的当然属于管仲,他玩的货币战争让我在看到港澳台金融时还是想起自己曾经想过的金融收复台湾,我四年多前还在公司时,写新员工培训总结提到的,我们看看我们的历史:如果说和平收复台湾有办法的话,一个是金融战争,另外一个就是官办妓院(当然,这个不好宣传,但我们要知道管仲是青楼掌门的鼻祖,可以说管仲通过开官方妓院活跃了齐国经济,这块如何处理绝对是经济社会的一个缩影。历史上管仲开办妓院四大好处有:一通过税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二有利于社会安定,三是吸引大量人才,四是送妓与敌,兵不血刃)。另外,本书中国民党政府货币制度崩溃、金园券取代法币这部分内容还让我想起了《北平无战事》。无论如何,金融制度不是孤立的,固然有金融产品、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革新、突破,它有自身的规律,它也不是自身所能决定的,它要受社会经济环境、人文历史的制约,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或者马克思主义的说法,说到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种表现。当然我们可以表示不赞同,生产关系有时候更重要,往往是政治决定了经济,金融有时候和战争一样,也能改变局部世界或者整个世界,金融只不过是资源配置手段之一,是实现某些目的的一个工具,工具无所谓好坏。

话题:



0

推荐

余吉力

余吉力

102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文章